2015年4月8日 星期三

電源插座與開關、保險絲基座DIY

本學期山線社大水電DIY課程,課程作業指導關於電線插座與開關基座線路配置和組裝。
在阿吉師的指導下,花了兩周的課程終於順利完成。以下本文將介紹本學期DIY作業之一的插座與開關組裝練習,有空可以自行買材料組裝喔。

需要材料:


插座盒與面蓋x1、電源線接頭x1、變壓器x1、保險絲與保險絲盒x1、二串聯三孔插座x1、雙孔附接地組插座x1、單切開關x1、USB插座x1,上述十項材料外,還需要有電源線兩組、開關與插座連接用電線(紅、白線)

需要工具:
老虎鉗、烙鐵、美工刀、拔線器、螺絲起子、電鑽、銼刀

線路圖組裝說明,最左側電源接頭,E與N連地線(N需另拉小電源線接變壓器中的C1)、L接火線、變壓器+-邊連接USB線路(紅接+、黑接-)

1.首先先將單組、二連組三孔插座與開關安狀面板上,如上圖。

2.將插座翻到背面,先將電線分別插入(火線對火線,w對w)

3.電源線接頭部份,這裡使用2.0mm白電線,須注意白電線須先拆成兩條,有紅線的為火線,需要接在電源線接頭L部分,使用烙鐵要小心,被燙到可是很痛的阿。另外上方G為地線,同樣使用烙鐵焊接,N部份需要多連一條電源線作為連結變壓器之線路。

4.面板蓋使用電鑽鑽洞,並搭配銼刀(這裡使用半弧形的),慢慢將洞擴大,剛好能裝入保險絲盒即可,要注意保險絲盒上的墊片位置。而插座收納盒兩側鑽洞,能將電源接頭與USB放入為原則,要注意別挖太大洞,以免後續要上螺絲固定沒有多餘空間。


5.安裝完保險絲後,將電源線焊接於保險絲上,保險絲焊接處建議先使用剉刀整理表面,避免表面因長時間接觸空氣產生各類鏽蝕或是出廠時略有瑕疵。照片中紅線最為連結變壓器之線路。保險絲的電源線可不用注意白電源線上的紅線,這部分電源線只會變成串連電的通路。





 6.白色電源線,另一頭將橡皮層去除,露出電線後,先剪掉一些細線,並用手像捲棉線般旋轉,整理成細尖頭,再使用焊錫上烙鐵,在電源線頭上一道金屬膜,之後才有足夠支撐力安插入三孔插座孔洞,這邊要注意電源線頭需要露出約1.2公分長度,且不能太厚,才能確實插入插座孔洞內固定。





7.變壓器的部分,需要注意+-與J1和C1的標示,+-為USB電源線連接埠份,紅線對+、黑線接-、C1則接電源線接頭N處的藍線、J1則接保險絲的紅線。



8.變壓器部分焊接完畢後,使用電火膠帶包覆,避免變壓器碰觸到其他物件造成短路。包覆完成後使用雙面膠帶固定於電源插座收納盒內角落。電線部分,處理完畢焊錫後,按照電路圖圖說,依序插入孔洞內,要注意插入是否確實。由於本人手殘,請阿吉師作最後確認時候,因電線頭留不夠長,又特別幫我調整一番。電線頭的長度以及焊錫鍍膜那道手續還是很重要的。線路組裝完成後,先測試USB與變壓器是否有正確運作,可正常運行即可使用螺絲固定與組裝囉。




9.固定部分是使用木板作為基底,搭配電鑽固定,完成後就可以當作延長線使用了。






















2015年4月6日 星期一

台南沙陶宮的潘麗水石雕版畫

位於台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116巷內的頂太子沙陶宮。最長連想到的就是沙陶宮前呈的菜粽了,最為台南有名的早餐之一。想要吃,還得提早起床才吃的到。
不過最近提到沙陶宮,則是因為3月份起,廟方決議將地基抬高約30公分高,與一旁建物、後殿高度相同,二來則是免於大雨後,因地勢較低,水往此處積累的無奈。
受到前輩的請託,到現場幫忙拍照紀錄,關心一下狀況。
清明連假這幾天,發現正殿與三川殿屋頂與木構件皆已拆除,木構件部分堆放於金爐前。
也可看到幾件麒麟石雕擺放一旁。而潘麗水繪製的門神,目前獲得廟方確認予以保留。
潘麗水石雕版畫是否會保留,詢問廟方委員無法獲得肯定的答案,只是說如果拆除時能夠完整留下,當然會考慮保留。
但按照工程狀況,我想石雕能完整留存的情況不高。除了石雕版畫外,較讓人在意的部分。
原正殿神龕兩側彩繪壁畫,「福星拱照」與「麻姑獻瑞」。從風格來看是潘麗水一門的畫風。不過再觀察麻姑人物的比例和線條,卻又覺得不太像潘麗水師傅的流暢與氣韻。
不過麻姑壁畫現況沾滿煙燻油漬,因此透過紅外線照片來檢視。





帶者這份困擾,直接請教潘岳雄畫師,潘老師看過照片後,告訴我這是他37歲時候在現場畫的,還記得那時沙陶宮門神版畫是廟方將門版帶到他們家中繪製。不過石雕部分就是石雕師傅拿到圖稿後在現場製作,至於圖稿是不是潘麗水師傅當場畫的就記不太清楚了....





 不過還是有一群熱心文化資產保存的朋友,看到這些物件,希望能透過自己的方式進行搶救。當天也認識南藝大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的所長龔卓君副教授帶領他的學生以及朋友們,希望先透過拓碑的形式將石雕版畫保留下來,至於石雕版畫能不能留住,則是日後再和廟方商量。不過當天的朋友都是臨時被號召來的,拖了一陣子再將拓碑材料補齊,連拓包都是現場製作的~
而曾經上過拓碑八小時專業課程的我,這時候都可以被稱為"專業人士"了,既然都下海幫忙了,乖乖的拿出放了N年的拖碑相關工具,努力回憶上課老師所說的技巧,不過天色也暗了。
趕時間的結果就是,墨色有點暈開,老實說,我也不知道我拓了什麼,到最後都看不太清楚了....


於是大夥約好隔天再戰,一早六點多就到現場了..才發現大家是約六點半到,反正先吃菜粽
飽肚子再說吧。


考慮到拓碑對於一些朋友來說操作不方便,決定採用碳鉛筆拓印的方式,快速又方便~不過龔老師對於書法壁畫似乎情有獨鍾,想要拓印下來,只好再拿出我的拓碑法寶,但書法壁畫約3.5m*3m大小,範圍不小,也沒鷹架可供站立,跟廟方借用鋁梯,硬著頭皮上了。主要將字形輪廓拓了出來,勉強可以接受。不然按照課堂印象,對於拓本的要求細緻度是更高的呢~







目前廟方工程預估四月底或五月初會進行,而潘岳雄畫室壁畫是否採用揭取的方式取下,在作後續討論吧。但從法制面來看,因為台南縣市整併後,沙陶宮取消古蹟身份,目前無法規限制,而潘麗水石雕版畫,則為石雕師傅透過潘麗水圖稿後雕刻而成,是不是具有文化資產價值,可待討論。但從占地二十坪的小廟內,聚集了高達六十多組潘麗水圖稿雕刻而成的石版畫,實屬難得。但考量實務層面,透過擷取方式,切割牆面,要能夠完整拆除下來,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談到揭取費用,又需要多花額外費用,我想廟方大概也覺得麻煩吧。
這幾天又聽到有"善心人士"將龍邊牆體幾件石雕版畫拆除下來,說想要拿去保存,不過沒在現場觀察,也不知道那些"善心人士"採取什麼方式,以及拆除後的成果如何?想到就讓人頭痛阿!

照片來源:台南市文化資產處有形組提供





2015年4月1日 星期三

雲林縣四湖下桂山章寶宮陳壽彝老師彩繪作品保存事件


去年五月,得知雲林縣四湖鄉下桂山章寶宮傳來當地村民打算進行重建,有熱心民眾反應其彩繪作品可能出自陳壽彝老師之手。

並傳來幾張相片,從畫風、佈局、線條、落款字跡來看,都認為是出自壽彝老師之手,不過覺得很困惑的是為何落款落的是"阿生"。





翻閱相關文獻資料,章寶宮為陳壽彝老師於1978年(民67年),陳壽彝老師44歲時的作品。章寶宮作品為陳壽彝老師作品應有九成的把握,但對於落款名號的疑問,只能求助壽彝老師三子文欽老師詢問。經詢問後,文欽老師說明,當時候還是老師主要為廟宇彩繪施作的高峰期,阿生為當時後的名號。後期壽彝老師轉為藝術創作,才開始用"壽彝"的名號。

所以如果目前從事彩繪的師傅,沒聽過阿生師的名號,一定都是從事沒多久的年輕一輩。

而重建與保存的爭執一直持續不斷,村內老一輩傾向拆除重建,但年輕一輩傾向保留,因此還有努力的空間。去年12月份雲林縣政府文化處邀請公共電視新聞組、陳壽彝老師公子陳文欽老師、章寶宮總幹事吳國文先生一同拍攝新聞紀錄,希望透過媒體,讓更多人能看見雲林縣四湖鄉下桂山章寶宮還有保留人間國寶陳壽彝老師完整作品,目前統計,現存彩繪數量為全國第二多(計124組,第一為台北三重三嗇宮),也是雲林縣內作品保存最多、最完整之廟宇。




然而103年12月21晚上於下桂山章寶宮村內人事討論的結果,還是朝向拆除廟宇,但陳壽彝老師樑上之畫作,會在建新廟時再裝回新廟宇上,委員會表示可以保留五至六成作品,待與建築師商確後,馬上動工!不過廟方決議歸決議,實際上執行面有待拖磨,真要當那決定拆除的事主,也沒人願意擔當這責任。

時間來到104年1月31日,雲林縣政府文化處與四湖鄉內湖國小合作,於當日上午辦理四湖章寶宮辦理寫生比賽。下桂山章寶宮寫生比賽希望能激發學生鄉土文化情懷,透過寫生活動以學童視野來看見不同的地方信仰中心。


直到今天,章寶宮是否要重建亦或是保留還是未知之數,只能靜待觀察,也尊重村內民眾的決定。


三川殿環景影像


天井處環景影像



正殿環景影像

2014年4月19日 星期六

全美戲院、魚音繞樑紀錄片放映會

今日從朋友口中得知全美戲院有台江紀錄片播放的活動
聽到是免費的,想說有時間就去看看囉
到全美門口看到台江國家公園人員在招待
我拿門票至簽到台簽名,台江公園人員則送了一組DVD
包裝相當精美,拆開後,裡面有一片DVD和CD片,並有一本解說書
我想DVD就是紀錄片了吧,CD會是歌曲嗎?
進場就坐一陣子,終於等到活動開始
直到紀錄片播放,我都還不知道內容為何
不過開始十分鐘後,對於裡面從事漁業工作的老大人們
他們在進行數魚的工作中,口中唱出的曲調、吸引了我!
沒想到看似簡單的數魚工作,竟然演變為一種曲調
旋律聽來就像台語歌謠般的嚷嚷上口
很有趣的地方,這類歌謠並沒有一定的旋律和歌詞
端看詠唱者的習慣
主要是要幫助記憶魚苗的數量,並讓買主了解目前點魚苗的數量
所以在紀錄片中,會看到不同受訪者,所唱出來的歌詞和旋律都會有差異
當然旋律會怎麼改變,也來自於漁民的生活習慣或是交友圈
在影片中也聽到很像念佛經的曲調
當然也有像唱歌仔的曲調
看似簡單的數魚工作、能變成具有多樣個人特色而發展為地方的產業文化
對我來說,是種衝擊,突然大開眼界了,也看到各產業勞動者不同的面貌

現場發送的DVD,內有張DVD和CD及一本解說書

看完影片,對於台南養殖業有了基本認識
追溯台灣虱目魚養殖歷史,約有三百多年,從目前資料來看
虱目魚很可能在荷蘭殖民時期從印尼引進,也因此在當時的台江地區
成為虱目魚的養殖重地
早期魚苗來源皆從漁民從沿海以三叉網捕撈,在集中至魚苗寮販售
集中到魚苗寮時候,為了讓漁民購買魚苗進行初步育成
如何精確的統計魚苗數量,數魚苗的能力就相當重要了
透過大聲吟唱,達到買賣雙方的合理權益,無形間也形塑兩者的信任感
等到魚苗長到3~5吋,會進行寸苗買賣,這時候又需要大量的數魚工
統計魚苗數量,最後再送至養殖業者飼養到一定大小
就是最後送到我們嘴中的模樣了。
當然,影片中老大人們所蘊含的無形文化資產,也隨者產業改變受到衝擊
1980年後,發現新的人工繁殖方法,產量大增,人工苗完全取代天然苗
價格大量降低且穩定,所以負責點魚苗的漁民漸漸淡出市場
而見證養殖產業歷史的數魚歌,也面臨失傳的危機

活動現場邀請這些老大人示範數魚歌曲給觀眾聽
看到八十多歲者的長輩上台示範,沒幾下就算完了
現場六七位老大人們詠唱者自己的數魚歌
相當專心的進入情境,覺得有趣
不過說實話,我還真聽不懂呢~

舞台上被光包圍者就是影片中擁有數魚知識的漁民們
影片最後有邀請去年獲得金曲獎最佳台語男演唱人謝銘祐
為了此紀錄片創作一首"魚毋知",是用魚栽(知)業的諧音
當然魚不會知道,只有人才會知道,這是用一種調皮的方式
去呈現這首歌曲,現場也演場此首,還真有民歌的感覺阿

2013年金曲獎最佳台語男演唱人謝銘祐,替觀眾們演唱他為此紀錄片創作的歌曲,"魚毋知"
說明書中"魚毋知"手寫歌詞
今天真是收穫滿滿!
(想要聽歌曲的話,就私訊我吧)

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農場一日體驗

信宇是我大學時期的好友
從去年回到雲科工作就說想去幫忙他務農說了很久
一直拖到今年才有時間
他的農場位在西螺的高鐵高架道路附近
約有一甲地(一甲為十分、目測看大概寬三公尺、長兩百公尺為一分地)
而這次工作的菜園有六分地、並規劃了六排種植區域
種植油菜和小白菜、問他為何要挑選這兩類菜種
他只是說這兩樣生長比較快速,好種植
生長期從播種到成熟約一個月。
信宇的六分地,區分一分、一點五分等面積,作為控管生長量。
待在信宇的田地裡,收割小白菜時。
他跟我介紹田地裡的害蟲,黃條葉蚤
農民們常叫他黑龜仔(台語發音)
黃條葉蚤大概約0.2公分大小,其特徵為背上有兩道黃色條紋
最喜歡吃的十字科葉菜,所以小白菜上可以看見超多隻的
黃條葉蚤用農藥也殺不完,不過最怕的就是水
因此信宇看生長期會讓水淹滿田地,順便施肥,淹滿後再排水排掉
以免白菜泡水泡太久爛掉,黑龜仔只要碰到水就飛不起來,會立即死亡
因此只能盡量減少黑龜仔數量,而不是想者如何消滅它們。
這次幫忙收割菜園的有三位阿姨,標準農婦收割裝背
斗笠加上大棉筋,只露出雙眼。長袖、圍兜兜加上雨鞋
她們一坐下來就是八個小時,從早上九點割到下午五點

超精實的阿姨們

唯一停下來的時間就是中午吃便當、喝水和上廁所的時間
算算加起來沒半小時吧,可以說超精實的
 整個上午幫忙收割白菜,算算我動作真是超慢,沒效率
雖然阿姨們很熱心的幫我處理掉一大半了
再割白菜的時候,要注意先把最外側軟爛的葉子排除
往蒂頭附近留0.2公分處,並用刀子尖端輕輕一拉
很容易就被割下,如果過度施力,會讓切面變得不好看,影響賣相
小白菜容易斷裂,所以用左手收割時後,不需用力握緊
割完三四把後,再放入臉盆,收集到一定的量(一把的量大概兩公斤)
信宇會在後方收集並裝菜,平均下來
一小時可以收割一百公斤的白菜,可以說是相當神速
當日的菜販只需五百公斤,因此達到量後
開始收割油菜,直到下午五點
不過此分地的油菜,一開始沒有疏苗得當、太過緊密
因此水氣悶在根部,很多油菜因此生病
得到黃班葉病,這病看起來像是葉子被蟲咬
在周圍有一圈黃色漸層,這病會蔓延其他葉子、需要挑出
由於我割菜實在太慢,所以去幫忙裝菜了
信宇準備好幾箱新紙箱,一組紙箱現在賣價為32塊(從20漲起)
箱子上已經印好要送往的菜市,分別為一、二市(臺北)、高雄、鳳山等區
雲林的菜販主要送往台北,今日收割完畢,送到市場
晚上十點發車送往台北,方便提供隔天的蔬菜供應
一組箱子可裝20公斤菜量,箱子重為1.5公斤,所以要超過21.5公斤才能封箱
一層可放兩把菜(約兩公斤量),需要交錯放置,而每層中間需要擺上報紙
最後封箱的那層也要擺上報紙,最後再用膠帶貼住

短短的兩個多小時,就裝好十大箱(21公斤)的油菜,腰都快斷囉

基本上,阿姨們收割速度很快,會不停的拿菜、裝菜,準備箱子和報紙
最後完成後,再把箱子抬上車
農人一天的作息大概就是這樣
收割完後翻土,播種、疏苗和灌溉
然後再請顧工來收割,基本上都是人力作業
顧工們一天薪資計算為一小時一百,基本上很便宜
而那些阿姨叔叔們一做就是八小時,如此高度勞力的工作
我想一般年情人還真是做不來
農業問題除了轉型有高風險、農委會輔導功能喪失
該管理該輔導的成效不彰,無良好配套措施
農藥問題部分,並未有明確對應之道
談到可送學術單位檢測農產品,只要附上五千塊
如果不幸的抽查單位檢測到不符合規定
農人想拿出學術單位檢測的數據來反駁
但實際上儀器檢測本來就只對送來的那件產品為準
對農人來說就是打安慰的,並未有實質信度與效度
大概也只對於中盤商要販賣的時候比較能讓採買者安心
但還是無法了解到底安不安全
況且,打得準不準(儀器精度)也是另外一回事
談到有機農作,信宇認為臺灣的有機產品規範很奇妙
他看到規範中可施打農藥,而這農業大概也是他可用過的
他不知道這樣的有機有什麼意思
在信宇圈子從事傳統農業的農夫對於有機作物是持保留態度
在我看來,信宇對於農地的管理和種植
相對於弱勢的小農、已經具有一定的產品競爭力
他的六分加四分地,周圍都有架設鋼架和砂網(密度不一樣)
主要防止蟲害,不能完全阻隔,但至少可以減少
以四分地那塊來說,就花了他三十萬,材料費就16萬,人工架設大概八萬上下,及其他翻土、倒土(一車要四千、挖取河床的土)
三十萬的價格,對於些經濟弱勢的小農著實不小的負擔
我問他有跟農會貸款嗎?
他笑者說,哪有這麼好,當然自己要付現阿!
恩,還是得好好支持在地農夫的農作物
這可是經過很多人的辛苦照顧與付出
我們才能享受這麼好吃的作物
回家後只是將菜葉類川湯一下
稍微滴點醬油
好吃的五體投地阿~

最後將油菜抬上車,今天就能送到菜販那,送給天龍國的食客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