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9日 星期六

全美戲院、魚音繞樑紀錄片放映會

今日從朋友口中得知全美戲院有台江紀錄片播放的活動
聽到是免費的,想說有時間就去看看囉
到全美門口看到台江國家公園人員在招待
我拿門票至簽到台簽名,台江公園人員則送了一組DVD
包裝相當精美,拆開後,裡面有一片DVD和CD片,並有一本解說書
我想DVD就是紀錄片了吧,CD會是歌曲嗎?
進場就坐一陣子,終於等到活動開始
直到紀錄片播放,我都還不知道內容為何
不過開始十分鐘後,對於裡面從事漁業工作的老大人們
他們在進行數魚的工作中,口中唱出的曲調、吸引了我!
沒想到看似簡單的數魚工作,竟然演變為一種曲調
旋律聽來就像台語歌謠般的嚷嚷上口
很有趣的地方,這類歌謠並沒有一定的旋律和歌詞
端看詠唱者的習慣
主要是要幫助記憶魚苗的數量,並讓買主了解目前點魚苗的數量
所以在紀錄片中,會看到不同受訪者,所唱出來的歌詞和旋律都會有差異
當然旋律會怎麼改變,也來自於漁民的生活習慣或是交友圈
在影片中也聽到很像念佛經的曲調
當然也有像唱歌仔的曲調
看似簡單的數魚工作、能變成具有多樣個人特色而發展為地方的產業文化
對我來說,是種衝擊,突然大開眼界了,也看到各產業勞動者不同的面貌

現場發送的DVD,內有張DVD和CD及一本解說書

看完影片,對於台南養殖業有了基本認識
追溯台灣虱目魚養殖歷史,約有三百多年,從目前資料來看
虱目魚很可能在荷蘭殖民時期從印尼引進,也因此在當時的台江地區
成為虱目魚的養殖重地
早期魚苗來源皆從漁民從沿海以三叉網捕撈,在集中至魚苗寮販售
集中到魚苗寮時候,為了讓漁民購買魚苗進行初步育成
如何精確的統計魚苗數量,數魚苗的能力就相當重要了
透過大聲吟唱,達到買賣雙方的合理權益,無形間也形塑兩者的信任感
等到魚苗長到3~5吋,會進行寸苗買賣,這時候又需要大量的數魚工
統計魚苗數量,最後再送至養殖業者飼養到一定大小
就是最後送到我們嘴中的模樣了。
當然,影片中老大人們所蘊含的無形文化資產,也隨者產業改變受到衝擊
1980年後,發現新的人工繁殖方法,產量大增,人工苗完全取代天然苗
價格大量降低且穩定,所以負責點魚苗的漁民漸漸淡出市場
而見證養殖產業歷史的數魚歌,也面臨失傳的危機

活動現場邀請這些老大人示範數魚歌曲給觀眾聽
看到八十多歲者的長輩上台示範,沒幾下就算完了
現場六七位老大人們詠唱者自己的數魚歌
相當專心的進入情境,覺得有趣
不過說實話,我還真聽不懂呢~

舞台上被光包圍者就是影片中擁有數魚知識的漁民們
影片最後有邀請去年獲得金曲獎最佳台語男演唱人謝銘祐
為了此紀錄片創作一首"魚毋知",是用魚栽(知)業的諧音
當然魚不會知道,只有人才會知道,這是用一種調皮的方式
去呈現這首歌曲,現場也演場此首,還真有民歌的感覺阿

2013年金曲獎最佳台語男演唱人謝銘祐,替觀眾們演唱他為此紀錄片創作的歌曲,"魚毋知"
說明書中"魚毋知"手寫歌詞
今天真是收穫滿滿!
(想要聽歌曲的話,就私訊我吧)

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農場一日體驗

信宇是我大學時期的好友
從去年回到雲科工作就說想去幫忙他務農說了很久
一直拖到今年才有時間
他的農場位在西螺的高鐵高架道路附近
約有一甲地(一甲為十分、目測看大概寬三公尺、長兩百公尺為一分地)
而這次工作的菜園有六分地、並規劃了六排種植區域
種植油菜和小白菜、問他為何要挑選這兩類菜種
他只是說這兩樣生長比較快速,好種植
生長期從播種到成熟約一個月。
信宇的六分地,區分一分、一點五分等面積,作為控管生長量。
待在信宇的田地裡,收割小白菜時。
他跟我介紹田地裡的害蟲,黃條葉蚤
農民們常叫他黑龜仔(台語發音)
黃條葉蚤大概約0.2公分大小,其特徵為背上有兩道黃色條紋
最喜歡吃的十字科葉菜,所以小白菜上可以看見超多隻的
黃條葉蚤用農藥也殺不完,不過最怕的就是水
因此信宇看生長期會讓水淹滿田地,順便施肥,淹滿後再排水排掉
以免白菜泡水泡太久爛掉,黑龜仔只要碰到水就飛不起來,會立即死亡
因此只能盡量減少黑龜仔數量,而不是想者如何消滅它們。
這次幫忙收割菜園的有三位阿姨,標準農婦收割裝背
斗笠加上大棉筋,只露出雙眼。長袖、圍兜兜加上雨鞋
她們一坐下來就是八個小時,從早上九點割到下午五點

超精實的阿姨們

唯一停下來的時間就是中午吃便當、喝水和上廁所的時間
算算加起來沒半小時吧,可以說超精實的
 整個上午幫忙收割白菜,算算我動作真是超慢,沒效率
雖然阿姨們很熱心的幫我處理掉一大半了
再割白菜的時候,要注意先把最外側軟爛的葉子排除
往蒂頭附近留0.2公分處,並用刀子尖端輕輕一拉
很容易就被割下,如果過度施力,會讓切面變得不好看,影響賣相
小白菜容易斷裂,所以用左手收割時後,不需用力握緊
割完三四把後,再放入臉盆,收集到一定的量(一把的量大概兩公斤)
信宇會在後方收集並裝菜,平均下來
一小時可以收割一百公斤的白菜,可以說是相當神速
當日的菜販只需五百公斤,因此達到量後
開始收割油菜,直到下午五點
不過此分地的油菜,一開始沒有疏苗得當、太過緊密
因此水氣悶在根部,很多油菜因此生病
得到黃班葉病,這病看起來像是葉子被蟲咬
在周圍有一圈黃色漸層,這病會蔓延其他葉子、需要挑出
由於我割菜實在太慢,所以去幫忙裝菜了
信宇準備好幾箱新紙箱,一組紙箱現在賣價為32塊(從20漲起)
箱子上已經印好要送往的菜市,分別為一、二市(臺北)、高雄、鳳山等區
雲林的菜販主要送往台北,今日收割完畢,送到市場
晚上十點發車送往台北,方便提供隔天的蔬菜供應
一組箱子可裝20公斤菜量,箱子重為1.5公斤,所以要超過21.5公斤才能封箱
一層可放兩把菜(約兩公斤量),需要交錯放置,而每層中間需要擺上報紙
最後封箱的那層也要擺上報紙,最後再用膠帶貼住

短短的兩個多小時,就裝好十大箱(21公斤)的油菜,腰都快斷囉

基本上,阿姨們收割速度很快,會不停的拿菜、裝菜,準備箱子和報紙
最後完成後,再把箱子抬上車
農人一天的作息大概就是這樣
收割完後翻土,播種、疏苗和灌溉
然後再請顧工來收割,基本上都是人力作業
顧工們一天薪資計算為一小時一百,基本上很便宜
而那些阿姨叔叔們一做就是八小時,如此高度勞力的工作
我想一般年情人還真是做不來
農業問題除了轉型有高風險、農委會輔導功能喪失
該管理該輔導的成效不彰,無良好配套措施
農藥問題部分,並未有明確對應之道
談到可送學術單位檢測農產品,只要附上五千塊
如果不幸的抽查單位檢測到不符合規定
農人想拿出學術單位檢測的數據來反駁
但實際上儀器檢測本來就只對送來的那件產品為準
對農人來說就是打安慰的,並未有實質信度與效度
大概也只對於中盤商要販賣的時候比較能讓採買者安心
但還是無法了解到底安不安全
況且,打得準不準(儀器精度)也是另外一回事
談到有機農作,信宇認為臺灣的有機產品規範很奇妙
他看到規範中可施打農藥,而這農業大概也是他可用過的
他不知道這樣的有機有什麼意思
在信宇圈子從事傳統農業的農夫對於有機作物是持保留態度
在我看來,信宇對於農地的管理和種植
相對於弱勢的小農、已經具有一定的產品競爭力
他的六分加四分地,周圍都有架設鋼架和砂網(密度不一樣)
主要防止蟲害,不能完全阻隔,但至少可以減少
以四分地那塊來說,就花了他三十萬,材料費就16萬,人工架設大概八萬上下,及其他翻土、倒土(一車要四千、挖取河床的土)
三十萬的價格,對於些經濟弱勢的小農著實不小的負擔
我問他有跟農會貸款嗎?
他笑者說,哪有這麼好,當然自己要付現阿!
恩,還是得好好支持在地農夫的農作物
這可是經過很多人的辛苦照顧與付出
我們才能享受這麼好吃的作物
回家後只是將菜葉類川湯一下
稍微滴點醬油
好吃的五體投地阿~

最後將油菜抬上車,今天就能送到菜販那,送給天龍國的食客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