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從朋友口中得知全美戲院有台江紀錄片播放的活動
聽到是免費的,想說有時間就去看看囉
到全美門口看到台江國家公園人員在招待
我拿門票至簽到台簽名,台江公園人員則送了一組DVD
包裝相當精美,拆開後,裡面有一片DVD和CD片,並有一本解說書
我想DVD就是紀錄片了吧,CD會是歌曲嗎?
進場就坐一陣子,終於等到活動開始
直到紀錄片播放,我都還不知道內容為何
不過開始十分鐘後,對於裡面從事漁業工作的老大人們
他們在進行數魚的工作中,口中唱出的曲調、吸引了我!
沒想到看似簡單的數魚工作,竟然演變為一種曲調
旋律聽來就像台語歌謠般的嚷嚷上口
很有趣的地方,這類歌謠並沒有一定的旋律和歌詞
端看詠唱者的習慣
主要是要幫助記憶魚苗的數量,並讓買主了解目前點魚苗的數量
所以在紀錄片中,會看到不同受訪者,所唱出來的歌詞和旋律都會有差異
當然旋律會怎麼改變,也來自於漁民的生活習慣或是交友圈
在影片中也聽到很像念佛經的曲調
當然也有像唱歌仔的曲調
看似簡單的數魚工作、能變成具有多樣個人特色而發展為地方的產業文化
對我來說,是種衝擊,突然大開眼界了,也看到各產業勞動者不同的面貌
![]() |
現場發送的DVD,內有張DVD和CD及一本解說書 |
看完影片,對於台南養殖業有了基本認識
追溯台灣虱目魚養殖歷史,約有三百多年,從目前資料來看
虱目魚很可能在荷蘭殖民時期從印尼引進,也因此在當時的台江地區
成為虱目魚的養殖重地
早期魚苗來源皆從漁民從沿海以三叉網捕撈,在集中至魚苗寮販售
集中到魚苗寮時候,為了讓漁民購買魚苗進行初步育成
如何精確的統計魚苗數量,數魚苗的能力就相當重要了
透過大聲吟唱,達到買賣雙方的合理權益,無形間也形塑兩者的信任感
等到魚苗長到3~5吋,會進行寸苗買賣,這時候又需要大量的數魚工
統計魚苗數量,最後再送至養殖業者飼養到一定大小
就是最後送到我們嘴中的模樣了。
當然,影片中老大人們所蘊含的無形文化資產,也隨者產業改變受到衝擊
1980年後,發現新的人工繁殖方法,產量大增,人工苗完全取代天然苗
價格大量降低且穩定,所以負責點魚苗的漁民漸漸淡出市場
而見證養殖產業歷史的數魚歌,也面臨失傳的危機
活動現場邀請這些老大人示範數魚歌曲給觀眾聽
看到八十多歲者的長輩上台示範,沒幾下就算完了
現場六七位老大人們詠唱者自己的數魚歌
相當專心的進入情境,覺得有趣
不過說實話,我還真聽不懂呢~
![]() |
舞台上被光包圍者就是影片中擁有數魚知識的漁民們 |
影片最後有邀請去年獲得金曲獎最佳台語男演唱人謝銘祐
為了此紀錄片創作一首"魚毋知",是用魚栽(知)業的諧音
當然魚不會知道,只有人才會知道,這是用一種調皮的方式
去呈現這首歌曲,現場也演場此首,還真有民歌的感覺阿
![]() |
2013年金曲獎最佳台語男演唱人謝銘祐,替觀眾們演唱他為此紀錄片創作的歌曲,"魚毋知" |
![]() |
說明書中"魚毋知"手寫歌詞 |
今天真是收穫滿滿!
(想要聽歌曲的話,就私訊我吧)